管好用好政府投资关系到开发区整体战略部署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发展大局,财政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在加强政府投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财政对财政投资的主要监管手段就是投资评审,其通过对工程合同实施服务性审查,对预算、结算等政府投资的关键阶段实施评审,对工程招投标和变更等与投资相关的重点环节实施重点监控,把对政府投资的有效监管落到实处。因此,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与送审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与送审单位沟通
在接收材料的同时就建立与送审单位的长效联系机制,当材料下达到相关评审人员的时候,相关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明确缺少的资料,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送审单位及时补充相关材料并对一些情况予以说明。评审过程中要及时与送审单位联系,明确相关情况,了解相关事宜,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评审工作准确无误,切实有效提高评审质量。
(二)建立踏勘机制
踏勘不仅仅是评审人员对自己评审项目做到心里有数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评审质量负责的重要体现。所以说,建立踏勘的长效机制,并确保遇项目必踏勘,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做到对项目情况了然于胸,保证财政资金都有效落到实处,用在了“刀刃”上,切实提高评审质量。
(三)完善评审制度,严格评审程序
在新形势下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完善的评审制度体系,以规范的程序、方法和要求,促进评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促使评审质量的提高。一是加强财政评审规范体系的建设。在认真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及参考先进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评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流程,从制度上规范评审工作。二是加强评审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以评审质量责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评审复核、评审考评和评审监督为内容的评审质量控制的制度体系。三是加强基础性的工作管理。要重点优化和完善评审工作流程、工作底稿、评审意见以及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制度,设定规范化的标准模板确保财政投资评审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四是建立健全评审部门工作细则,建立起用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约束评审行为、用制度保障评审质量”。五是完善委托中介机构评审制度。明确中介机构的准入条件,规范中介机构评审业务的委托和管理,加强中介机构的考核,严格送审项目监督检查,规避评审风险,提高评审质量。
评审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要把工作做好,还要在程序上确保不出纰漏,保证评审的质量。评审程序与产品的生产工序一样,每一道都有其作用,不可或缺,严格把控评审工作操作流程,是保证评审质量的前提,是建立有效约束机制的必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评审操作规范流程开展工作,依照资料接收--现场勘查--工作底稿编制--初审--稽核等程序严格执行,并对每个评审项目实行质量全程控制以及评审质量终身负责制。
严格的程序和完善的制度建立,才能确保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更是评审质量的有效保证。
(四)转变工作态度,加快项目评审进度,提高项目评审效率
评审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完成相关工作,树立积极的心态,制定相关合理的工作计划,合理安排自身的时间,确保认真、高效地完成相关评审工作。
拓展评审方法。按项目特点采取适当的评审方法,对项目涉及造价事项进行多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的评审,对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评审意见,促使项目投资资金的合理使用。
提高服务水平。强化评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与城建、国土等相关部门搞好协作、配合,提升财政投资评审专业技术水平。成立评审专家小组,针对评审过程争议较大的疑难问题,实行集中解决制,化解疑难问题,在保证评审质量的同时,又提高评审效率。
(五)加强队伍建设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一项智力型服务。人才是第一竞争力和生产力,评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是各项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评审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通所承担的评审业务。要达到这一要求,评审机构除需要不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专题业务探讨外,还要建立一套内部用人、育人制度,采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方式,确保评审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建立专业结构合理的评审团队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评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需要不同专业评审人员才能胜任,这就通常要求评审机构配备建设工程中建筑、安装、市政等专业造价人员,其他建设工程还需要配备公路、水利、电力等专业造价人员,另外通常还应有咨询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要建立一支精通工程造价、专业技术、项目管理,又熟悉财务核算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人才梯队方面,要做到老中青基本没有断层的年龄梯队结构,限于目前大部分评审机构人员的招聘选拔方式,对于行业知名老专家可采取返聘至评审机构工作的方式,通过制定师徒制方案,签订“老带新”协议,加强团队内部切磋学习,尤其是强化老专家自身隐性知识向年轻一辈的流动和转化,可有力促进评审团队成员整体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另外,还可以通过引进、交流、聘请等多种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打造高素质高标准的评审人才队伍,为提高评审质量奠定基础。
(六)规范评审工作的管理
提高评审质量,还必须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过程管理,规范评审工作,注重全过程控制,把质量要求设计到评审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一是建立严格的工作底稿制度,在明确工作底稿编制深度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高效的工作底稿编制、传递、复核和发现问题的可追溯路径。二是建立评审重大事项决策制度。评审争议是共同评审目标下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评审争议有利于挖掘评审人员的潜能.有和于进一步澄清评审结论,提高评审质量。三是规范送审单位的资料报送以及后续问题的解决机制。要在接收材料前中后做足相关工作,接收前告知送审单位的资料相关规范,接收时及时发现相关问题接收后做好资料的变更以及相关信息的传达。四是在规范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加强评审后评估工作。通过评审事后的反馈、归类和总结,发掘技术缺陷提炼解决方案,为后续类似项目评审提供改进方法。
(七)加强稽核工作,完善内控制度
在评审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评审组成员自身技术水平、对项目的理解程度、对项目信息掌握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评审结论不可避免地句含了评审人员对项目的主观认识和判定,而做好稽核工作就可在将个人主观认知转换成集体决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减少评审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保障评审质量。一是强化稽核队伍的建设,从评审专家中优中选优充实到稽核队伍中,实行稽核人员定期轮岗制度。二是保证稽核部门的独立性,稽核部门不参与初审工作,稽核工作只对初审公开,做到初审环节面对面、稽核环节背对背。
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是内部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有效运行的体现。监督机制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三级复核、稽核稽查的作用。奖惩机制主要是依靠制定并执行如评审业绩考核、项目内部打分等制度。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充分调动评审人员注重提高项目评审质量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也可为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创造坚实的基础。
【来源: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_园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