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我国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是在其全寿命期内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是能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从办公楼到住宅区,从学校等公共机构到购物中心等商业建筑,绿色建筑不仅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新技术的载体。
我局下属单位东莞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固定资产项目立项评审机制,于2021年11月8日印发了《关于明确政府投资的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绿色建筑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其他公共建筑(工业、仓库以及军事建筑除外),在编制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须执行绿色建筑的要求、建筑目标、技术措施和评价标准等相关内容。
自《通知》印发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绿色建设编制专章将作为项目建设可行性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项目编制单位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要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公共建筑项目需编制BIM技术方案,使城市建筑向高质量、低碳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要推动装配式建筑,要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
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方面应率先垂范,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积极推动我市绿色建筑领域高质量发展。
【延伸阅读】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建筑学者相继提出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建筑”“低能耗建筑”等诸多建筑理念,也取得了很多成效。如:位于迪拜码头的阿联酋地标集团总部大厦通过采用绿色技术,一座27层大厦一年能减少1332吨碳排放;新加坡一所专科学院是零能耗建筑,每年可节省约8.4万新元(1新元约合4.8元人民币)的能源成本;日本岐阜县瑞浪市的瑞浪北中学,面积8090平方米的校舍达到零排放标准,成为日本第一所零排放的中小学校园,也成为了校舍节能教育的“活教材”。
【来源: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